算法算不出的共鸣:为什么AI无法取代广告创意中“人性的最后一公里”?
- 西贝口米

- Sep 25
- 2 min read
AI时代的到来,确实将广告的商业产品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。行业普遍聚焦于AI投放、数据标尺和实时调整,追求用数字算法定义和优化广告效果。必须承认,在基于既定规则(如曝光、点击率、ROAS)的自动化优化层面,AI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已远超人力,未来也必将接管更多优化师的基础数学工作。
然而,广告效果的深层逻辑,往往带有一种难以完全量化的“玄学”色彩。它高度依赖于品牌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、内容传播本身的社会文化属性,以及每次营销活动的核心目的。除非是纯粹销售同质化爆款的简单模型,否则真实的广告优化更像是一门艺术,需要应对无数动态变化的规则组合。这时,人的经验、对数据的敏感度以及对市场态势的直觉判断,就变得至关重要。
反观当前跨境电商的热潮,许多推广思路仍停留在传统营销视角:聚焦产品卖点与痛点,定义用户画像,然后通过广告进行高强度曝光。这种“叠字推广”或“喊口号”的方式,虽能短期内吸引眼球,却如同“王婆卖瓜”,难以构建持久的品牌差异化。当产品本身缺乏技术壁垒时,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讲好故事、做好内容。正如德芙巧克力,其“丝滑”的卖点并非单纯指代物理口感,而是通过持续的内容传播,成功地将“丝滑”变成了品牌独有的情感资产。
真正深刻的广告内容,必须深入用户真实的购买与使用场景。一个极佳的范例是《卫生棉条书》的案例。它没有局限于卫生棉条的材料或功能,而是敏锐地洞察到目标市场的核心障碍——英国将女性生理用品视为“非必需奢侈品”并征收19%高额税的荒谬政策。

创意团队将产品包装成免税的“书籍”,这不仅是巧妙的商业策略,规避了税收;更是一项强有力的社会行动,直接挑战了不公的政策,引发了全球对“月经税”的广泛讨论。这个广告的成功,在于它完全跳出了产品本身,从用户的真实困境(赋税不公)和社会场景(法律由男性主导)出发,使品牌成为了用户价值的代言人。

因此,我认为许多营销动作的仓促,在于尚未思考清楚“产品究竟是什么”以及“它为特定场景下的用户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”,就急于选择战场和手段。优秀的营销,应致力于探索用户的完整购买决策场景,思考如何从吸引第一眼注意力开始,到最终用内容将产品植入一个能让用户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中。好的内容自己会航行,其力量正源于此:它不仅仅是匹配需求,更是创造意义,让品牌成为用户生活叙事的一部分。




Comments